动漫小说 女频言情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高平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湖口地处楚头吴尾,长江鄱阳湖于此交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战国至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湖口有记载的大战不下五十余次。残酷的战争是文化的摧毁者,方便的交通又是文化繁荣的推动者。最初,湖口先人就是从战争的“擂鼓冲锋,鸣锣收兵”中得到启发,青铜冶炼业的发达,封建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中的乐礼制度,加速了乐器的出现和打击乐的普及。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遇到灾难、表达愿望时习惯于求神求天,驱鬼逐邪,宗教巫风日盛,打击乐便是其中的礼仪或交流工具。在宋元时期,湖口民间戏曲已广泛地使用打击乐。经过约3000年孕育,至明代,湖口先人吸收其精华,将《丝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曲谱,形成了。据清康熙壬辰版《湖口县志》关于乐...

章节试读


湖口地处楚头吴尾,长江鄱阳湖于此交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战国至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湖口有记载的大战不下五十余次。残酷的战争是文化的摧毁者,方便的交通又是文化繁荣的推动者。最初,湖口先人就是从战争的“擂鼓冲锋,鸣锣收兵”中得到启发,青铜冶炼业的发达,封建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中的乐礼制度,加速了乐器的出现和打击乐的普及。
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遇到灾难、表达愿望时习惯于求神求天,驱鬼逐邪,宗教巫风日盛,打击乐便是其中的礼仪或交流工具。在宋元时期,湖口民间戏曲已广泛地使用打击乐。经过约3000年孕育,至明代,湖口先人吸收其精华,将《丝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曲谱,形成了。
据清康熙壬辰版《湖口县志》关于乐器的记载:麾一、琴二、笙四、箫四、笛四、埙二、箎二、柷一、搏拊鼓二、大应鼓一、小铜钟二……兵毁。关于社学的记载:又次于听乐堂,或教以鼓节,或教以诗歌,或击鲁鼓、薛鼓之全……关于民俗的记载:除夕祭祖、张乐……立春道士牛勾芒于前,具鼓乐随后;元宵箫鼓花炮,往来达曙,至是日毕……其中虽然没具体点明十锦打击乐的产生时期,但有“湖口风俗综诸说而观之,可以征污隆焉……邑自隆、万以来,比户讴歌”之句,其意是这些风俗与时局兴盛衰败相关,按隆庆时期算起,距今也有近600年历史。另据张青乡石后湾祖谱记载:众老鸣琴歌舞申修家乘……群登礼乐之堂。可见明清乐器之齐全,音乐教育之规范,官方及民间使用之普遍。石后湾迁入张青乡在元末,其祖谱记载的是明朝修谱的盛况。从石后湾发现的湖口十锦打击乐谱来看,是宋明时期的工尺谱。
脱胎于宫廷礼乐,吸收了民间音乐及宗教、戏曲音乐的精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民间音乐合奏曲。其表演形式分两种,一种是行乐,一种是坐乐,默契程度要求极高。坐乐主要是在庆祝丰收、祭祀礼仪、戏曲开演前等活动中演奏,一般鼓乐手围成半圆或列成一排进行合奏,鼓手位于中间位置。当面锣鼓对面敲,越敲越得劲,场面气氛十分热烈。行乐是在行进中进行合奏表演,一般在家族送谱、接新娘、游菩萨、游龙等一些行走项目中表演。在演奏过程中,鼓手在前,马锣选手在最后。服饰也有讲究,一般鼓手扎红色头巾,着黄色传统对襟服装,其他乐手扎黄头巾,着红色传统对襟服装。这也说明鼓手地位的重要性,因为整场演奏的旋律节奏起承主要由鼓手引领。行乐中,乐手还可穿插多种步伐和动作。尤其是马锣选手,一般化装成小丑脸谱,不时将马锣抛向高空,让声音响彻云天,然后又接住接着击打,其动作风趣活泼,于震撼喧闹中平添几分滑稽和情趣。
打十锦是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合奏形式。其曲谱由《丝纽》《雁边翅》《长槌》《走槌》《挑帘》《黄板头》《条子》《红绣鞋》《工尺上》《四丁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器乐曲牌。其声悠扬悦耳,扣人心弦。时而急切切,振奋人心;时而平悠悠,犹如行云流水;时而蹦脆脆,令人欢快活跃。其乐器分别有鼓、板鼓、大锣、钹、小锣、马锣、云锣、二胡、笛子、唢呐、碰铃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湖口县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乐队和乐器。人们习惯把乐器称为“响器”,有的自然村甚至拥有几套“响器”,当然也有的村子不是很齐备。表演人数视乐器的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10人。
自明朝以来,使用十分普遍,演出一般以家族自然村为单位。近年来受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影响,有的村子组成不了乐队,也有的乐队是由多村爱好者自愿组成。四时八节,农闲时节,铿锵的节奏、悠扬的旋律依然会荡漾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上空。
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瑞昌民歌大多数是单曲体,也有一部分联曲体,而秧号就是由十几首曲牌组成的联曲。其中的插歌大多来源于灯歌、小调。单曲体经发展变化,已萌生出二段体和三段体。其曲体基本形式是│AB│ABC│或│ABC│AB│。这些曲体实质上都是多段体的回旋曲体。如秧号《姐儿打扮捡棉花》《一个鸡蛋两个黄》等。秧号中的行腔唱调是瑞昌民间的传统唱法。俗话说“以字行腔、腔多字少”,“以调唱字、调少字多”。像秧号中的领唱及高亢自由的甩腔,均称之为腔,如秧号《齐动手开秧门》《一下田来歌一声》等。在秧号中以数说性的灯歌、小调演唱称之调。行腔大致有单歌形、呼应形、叠置形、综合形四种形体。属呼应形,即一人领唱、众人呼应。
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两句式和四句式构成的曲式,也有各种变体。二乐句是曲式的基础,四乐句和其他某些曲式乐段,一般都是二乐句的变化、发展和扩充。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秧号中运用较多,并内含“起、承、转、合”的功能作用,形成较完整的音乐形象。秧号更具特色的是半句式、一句式的变体曲式。一般是用“衬字”和“衬句”形式,运用上、下句词体反复套唱。虽然形式短小,但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如《今日扯秧今日插》(斩歌·散秧)《山歌不唱把牛牵》(斩歌·开秧禾)《齐动手开秧门》(扯秧号·落田响)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瑞昌文化馆收集到的瑞昌民歌(含秧号)有数百首之多,其中秧号六十多首,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民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1978年,因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需要,文化馆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对瑞昌民歌秧号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历时7年,共收集原始民歌资料三百多首,其中秧号38首,编印成《瑞昌民歌集》。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中的一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收录29首。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民间歌曲,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两宋时期,随着商贸经济相互交往和流动人口增加,促进了瑞昌当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间音乐发展,民歌秧号在此基础上产生融合、衍变。古时,江西茶叶生产发达,主要茶区分布在赣北、赣东和赣南,每逢谷雨季节,百姓上山采茶,耕田种地,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山歌、秧号,鼓舞生产劳动热情,调剂精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这种民歌小调生动活泼,委婉动听,充满了田园劳作的生活气息。
经过数代艺人挖掘、整理和传承,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几百年来,秧号一直流传于境内的农田耕作区域,如南片有横港、范镇、洪岭,中片有大德山、洪下、高丰,北片有横立山、南阳、夏畈、黄金、码头等。各地秧号号头较多,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据历史记载,清嘉庆年间,秧号就在夏畈一带广为流传,到了晚清,朱普赞为秧号第一代传承人,其子朱朴义、孙朱美海分别为秧号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20世纪50年代,朱美海授徒传艺谈际洪,谈际洪遂为第四代传承人,师徒广泛演唱于夏畈、黄金、南阳、湖北阳新等地,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和喜爱。
主要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按照时序演唱不同秧号曲调,表现了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秧号曲牌大多句幅宽松,演唱较自由,感情舒展洒脱,插歌活泼多彩,很有生活情趣。特别是插歌中的“穿歌”形式在赣北民歌中极其少见,如《姐儿打扮捡棉花》中,其穿段是“棉花歌棉花歌……”,歌词是“日头起山一枝花……”,穿段穿插于歌词的每句尾,既衬托了主题,又扩充了曲体。由于曲调的节奏松紧交替,穿段中的词意虚中有实,生动地表现了拾棉姑娘纯朴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秧号的唱词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神话、古人、农事、物产,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尤其善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浪漫手法,使人听了别有风味,心旷神怡,如《齐动手开秧门》《打把金钩钓日头》《八洞神仙请上船》《摸个锂鱼好过年》等。有的还以极其精炼的措辞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活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寅卯辰、下田塍,齐动手、开秧门,发富贵、斗量金,摇钱树、聚宝盆”。唱词的规格多为七言两句韵,少数三言两句韵,每首曲目有固定的情节内容,但也有即兴创作和随意套用,如“摸虾斩歌”等。
衬句是瑞昌民歌地方特色的重要特征。衬字与地方语言极为密切,各种方言可导致不同特色的衬字。如瑞昌城郊方言爱衬以“得、呃、哟”;北片码头一带则爱衬以“儿、哟、嗬”;南片南义一带爱衬以“的、啰、嗬”;中片肇陈一带则爱衬以“哦、唉、哪哈”等。秧号有加连接衬句或穿插衬句的扩充手段,有句中的扩充衬句、句尾的补充衬句、句间的连接衬句、曲尾的扩充衬句等,表现在有时加虚字衬语来穿花插句,扩充词体,渲染气氛,如《风又大来雨又飘》《八洞神仙请上船》等。
源于生活,起于劳动,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每逢插秧时节,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请短工插秧。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加快插秧进度,东家会请一位擅唱秧号的“号头”领唱秧号,催工助兴。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领者打号,一唱众和,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田园情趣,令人心情愉悦,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困顿。
基本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变宫、清角极少出现。旋律以 5 6 1 2 3 五声音阶行腔为主,以 5 6 1 2 6 1 2 3 四声音阶行腔次之,3 5 1 3 5 6 之声腔行腔的较少。(但以 3 5 1 三声腔为旋律的瑞昌隔山拖,则别具风味,独具一格。)秧号各调式旋律通常以某调式主音和支持音为骨架,向上下方扩展而成为四声或五声,如:3(5)6 1 2 3 5(6)1 2 3 5 2(3)5 6 1(2)3 5 6 5 6 (1)3 5 。以徵调式较多,其次羽调式,再者角调式和商调式,宫调式较少。其润腔音型有多种,如连续音装饰 ,连续回婉装饰,顿音装饰 ,倚音装饰 ,以及尾饰滑音 等。音调古朴,优美动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阳腔
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的曲种,于明嘉(靖)、隆(庆)、万(历)(1522—1610)年间进入湖口流传至今。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西濒鄱阳湖,交通便利,商贾辐辏,文人荟萃,戏曲盛行。青阳腔传进湖口后,很快便深受群众喜爱,流传盛广。并与当地流传的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促进了湖口县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口县12个乡镇、121个行政村、30万人口,最盛行时竟然拥有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剧团就有48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
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青阳腔技艺已少有传人。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只剩老人小孩,无能力演出。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使青阳腔出现了萎缩、滑坡趋势,严重威胁着它的生存与延伸,面临濒危状况。自1982年起,湖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青阳腔采取了抢救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花又重获了新生。
青阳腔不仅在湖口县生根开花,还流传至赣北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而且传遍近半个中国,影响了川剧、湘剧、徽剧、赣剧、清戏、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青阳腔“滚调”的出现,使戏曲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它还传承了明代古戏曲艺术遗风,延续了明代古青阳腔遗脉,对于我们研究探讨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声腔和现在各地高腔剧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外众多国家级图书馆里,发现了明代极其珍贵的青阳腔资料,标志着青阳腔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修水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民间流传的吹打乐十八番广为流传,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据县志记载,十八番,又称“十八翻”,是修水古老的民间乐器艺术,由唢呐、二胡、锣鼓等十多种乐器配合而成,节奏变化丰富,气氛热烈异常。十八番锣鼓之所以叫“十八番”,是因有18种锣鼓节奏变化而得名。
又据黄氏家族相传,979年,北宋兴国年间,礼部侍郎黄中理(修水双井人,黄庭坚曾祖父)在崇乡开办芝台书院时,常与民间艺人韩作熙打谱、下棋、题诗、作画,也研究各种民间器乐曲牌,授意作熙将官廷雅乐之管弦妙法融于鼓乐中。崇乡锣鼓很快出了名。这就是十八番的雏形时期。
另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961)至大中祥符(1015)间,分宁禅门佛事犹盛。”佛教鼓班中所用的打击乐,除铙和铜鼓以外,其他如小鼓、小锣、云锣、小钹、大钹、大锣均为民间采用。不同的是,民间锣鼓中以板鼓和响子代替了木鱼,并加进了抛锣。在乐器配合与节奏上,佛教鼓班与民间锣鼓队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1065年,临济宗八世慧南入主黄龙寺(今修水黄龙山黄龙寺)开创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佛教发展空前。佛门盛事之日,各处鼓班云集,声势浩大,夜以继日,大大刺激了民间锣鼓队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锣鼓十八番与佛教音乐共同并存,互为影响,不断完善。
北宋熙宁初年,王安石行新政,宫廷雅乐亦受节制,各种艺术大量流入民间。官居朝廷监察御史的徐禧(修水何市人),考察古今事变及民风村俗,对分宁家乡婚、丧、喜、庆皆用“吹打”的习俗很有感触,曾曰:“宫之乐,乡亦之乐,官悦寻欢,民悦自娱,太平盛世,孰视民生喜、怒、哀、乐乎?”历史上,何市、黄港、上奉一带的“吹打”,都享有盛誉。
南宋绍兴年间(1131),高宗诏命各处军民充实分宁,一时各省人口大规模迁分宁落户,其中从粤南潮汕来的客家人亦不少,他们分居于黄港、黄沙、黄坳、何市、上奉、山口、征村、雅洋、程坊、靖林一带山林之中,繁衍生息。客家人受和祖居潮汕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把潮汕锣鼓技法与十八番传统交汇在一起,赋予十八番锣鼓以新的精髓和内容,推动了民间吹打乐十八番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后来,十八番经历了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一直活跃在民间,沿袭到今天。
十八番也叫“小吹打”,使用的是小唢呐、小鼓、小响子、小云锣、小钹、小抛锣等打击乐,只有大钹、大锣二件乐器是大的。十八番有坐奏和行奏两种。坐奏时鼓手在中间,大钹、大锣不离左右,其他小件打击乐各分两边。一支唢呐吹奏时,坐鼓手旁;有两支唢呐时,分坐两边最头位置。行奏时,有两支唢呐则唢呐走前,如一支唢呐则走在鼓手之后。鼓手有一个特制的架子,上面摆放着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乐器,然后用布带系着架子,挎在自己的颈脖子上,三件乐器挂在胸前,便于演奏。大钹、大锣是十八番中加花变化之重要乐器,它要与鼓手密切配合,行奏时与坐奏同列鼓手两旁;其他小件乐器随后,位置不作严格规定。
十八番在节拍上也有其特点,有四二拍、四三拍、四一拍,之间交替紧凑、变换自如。节奏的变化跟随锣鼓点子变化,因而十八番锣鼓又叫“点子鼓”。演奏起来,鼓手的作用最重要,他一人操作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依靠小鼓、板鼓、响子的敲击发出点子来指挥整个锣鼓的配合与进行。
十八番的十八个名目分别是《开槌》《花边》《起吹》《画眉跳架》《底槌》《八哥洗澡》《扑灯哦》《鸡公啄米》《双马过桥》《东风槌》《南风槌》《西风槌》《北风槌》《中槌》《山摇地动》《七星锣》《凤点头》《十八清》,除《开槌》与《十八清》固定在一头一尾的位置外,其他十六种节奏均可前可后,反复加以调节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演奏可长可短,由鼓师傅(鼓手)灵活掌握。
如今,时代不同了,各种民间古老的艺术形式为新的方式所取代,但有民间锣鼓老艺人的地方,仍有十八番活动的踪影,黄港镇清凉山区仍然有两支锣鼓队在活动,一支在清凉村,另一支在高洞村。他们都是钟氏客家人,至今以老带新坚持着活动,作为客家的传统文化缩影保存下来。此外还有程坊乡的龙船村、鹿坑村吹打,虽然因东津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进行,原来锣鼓队里的人员已分散,但一旦有活动邀请又能够聚拢演奏。还有何市田铺、上奉沙洲等地仍可以追寻到十八番锣鼓的踪迹。
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以口相传,即兴而歌”的方式广泛流传于柴桑区(原九江县)境内,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语言淳朴、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群众基础深厚,“心想唱歌就唱歌,我的山歌比你多。日唱山歌当茶饭,夜唱山歌暖被窝,口唱山歌心快活”唱出了劳动人民对山歌的感情。“唐朝起(来)宋朝兴,自古流传到如今,祖祖辈辈把田种,世世代代传歌声。唱支山歌解心闷。”唐代诗人白居易留有“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当时流传的盛况。
声腔丰富多变,音乐委婉动听,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故又称“三声腔”。高腔山歌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俗称“挣红脸打窄音”,感情奔放,如《手扶犁弯鞭赶牛》,以“(1)2 5”三声为骨架,华彩拖腔中“3 6”两音系装饰性的,因感情激发所致。平腔山歌定调略低,句幅匀称,刻画细腻,长于抒情叙事,如《新打脚车四步头》,为“(1)2 5”五句三声宫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5”,而“2”为杠杆,向下“5 1 1 2 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回度“2 5 2 5 2 1 2 5 - -”上下连续跳进,使歌腔静中有动。低腔山歌发音低微,常用于吟唱长篇故事,如吟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歌本、《杨家将》故事全本等,俗称“读歌本”。山歌还可以随时随地见人、见物触景生情,随口唱来,俗称“唱白口”。演唱时尾句滑音犹如二胡人工泛音,非常优美。歌词为七字五句一段,韵辙严格。
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食粮。劳动过程中,农夫们以诗一般的语言唱出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调节劳动的气氛,加快劳动的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
是爱情的抒怀诗。表现爱情在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在内容上,多以排比句式表达男女青年间的爱恋,以灵巧的手法描述人物的心曲。“栀子花儿靠墙栽,墙里栽花墙外香。过路哥哥讨花戴,今年花少分不开,明年逢春早点来。”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学习历史知识;唱地名,学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四季、十二月,学习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学习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发向上。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